(2022年2月13日在杭州市余杭區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次會議上)

杭州市余杭區發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區人民政府委托,向大會書面報告杭州市余杭區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區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行政區劃調整元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全區上下緊緊圍繞中央、省、市和區委決策部署,縱深推進“創新余杭、品質之區、文明圣地”建設,補短板、強優勢、添動力、增舉措,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順利實現“全年紅”。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02.2億元、增長7.5%;完成財政總收入745.31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5.69億元,分別增長15.23%、14.01%,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位居省市前列。

1.創新驅動多擎發力。搶抓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機遇,服務之江實驗室、良渚實驗室、湖畔實驗室、浙大超重力大科學裝置等標志性創新載體建設。建成投用之江實驗室一期、中國美院良渚校區、浙大校友企業總部經濟園一期等產學研平臺,人工智能小鎮成功創建省級特色小鎮,夢想小鎮輸出模式入選全省首批長三角一體化“最佳實踐”案例。錢江經濟開發區被評為省級雙創示范基地。杭州師范大學科技園被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實現我區國家大學科技園“零”的突破。迭代升級大孵化器戰略,新增孵化載體32個、物理空間158.83萬平方米,新增省級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15家??萍紕撔鲁晒S碩,奪得全省首批“科技創新鼎”,3家企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之江、良渚、湖畔實驗室等單位獲省科學技術獎15項;R&D經費支出相當于生產總值比例為3.96%(原余杭區口徑),位列全市第3(不含錢塘區),同比提高0.01個百分點。人才隊伍量質齊升,創設招才局,發布“未來之星”百千萬人才引培計劃,新引進頂尖人才20名、領軍人才310名,入選省“鯤鵬行動”計劃5名,海外高層次人才總量達到4955名,人才總量突破31萬,人才總量、增量持續領跑全省。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7家,位列全省第一。新增上市企業7家,累計達到22家。市場主體不斷壯大,全年新設市場主體37882戶,增長15.2%,其中新設企業16738家,增長8.0%。

2.三次產業協同發展。服務業穩步增長,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125.48億元,增長6.7%;實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1605.70億元。深入推進服務業強區試點工作,蟬聯服務業發展綜合評價全省第一,未來科技城創建省首批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工業經濟提質增效,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248.44億元,增長16.7%,增速全市第二。獲評全省“加快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成效明顯區”。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啟動工業用地有機更新“3655”梧桐計劃,積極建設“E企成長”多跨應用。農業生產總體平穩,實現農業總產值64.64億元,增長3.7%,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1.63億元,增長2.1%。成功創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連續三次被評為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先進縣,建成精品農業示范園區43個,完成經營性收入80萬元以下村全面消薄。

3.三大需求穩中向好。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9%,其中,項目投資增長21.7%。交通投資、生態環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設施投資、民間項目投資等結構性投資指標分別增長314.9%、41.5%、59.7%,制造業投資增長56.5%。集中開工字節跳動、釘釘總部等重大項目95個、總投資708億元,6個“152”工程、38個省市重點項目全部開工。消費市場提質擴容,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6.3億元,增長22.7%;網絡零售額1521.14億元,增長35.0%,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圓滿舉辦數智消費IN余杭“完美生活節”系列促消費活動,獲2021年度浙江省產業集群跨境電商發展試點專項激勵,首創線上+線下融合數智消費新場景,“家政一鍵通”應用場景上線浙里辦。外貿出口成效顯著,實現貨物進出口總額348.58億元,增長34.3%;其中出口額325.01億元,增長35.6%,增速全市第一。持續挖掘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22家企業入選2020年度浙江省數字貿易百強榜。

4.民生福祉不斷增強。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升,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77184元、48705元,增長9.2%和10.4%。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1.58,位居全省最優行列。圍繞公共服務補短板,持續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比72.58%。加快推進教育、醫療、安置房等民生項目建設,新投用學校項目23個,增加學位2.3萬個;啟動浙一醫院總部二期項目,新改擴建社區衛生服務站6家;新增示范型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25家,入選全省唯一養老助餐試點區;建成示范型兒童之家40家,新增嬰幼兒照護服務驛站14家、托位202個;保障房開工5.7萬平方米、竣工11萬平方米,安置房開工88.83萬平方米、竣工75.27萬平方米,回遷安置2504戶。深化穩就業舉措,完成職業技能培訓17992人次,新增城鎮就業50787人,登記失業率2.34%,獲評省高質量就業村(社)3個。扎實推進與蒼溪縣、稻城縣、柯城區、長春凈月高新區等地區的東西部協作、山海協作、對口合作。文體活動日益豐富,建成“余閱”空間20個,開展文化惠民活動170余場,新建區級全民健身場所59處,獲評全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示范區,入選全國首批縣域足球典型名單。

5.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落實減稅降費,累計為企業降本減負164.78億元,惠及企業174.01萬家次。研發智能審批系統,打造“稅小余云服務”,首創“數智信用貸”產品,全省首創“一鍵直達海外倉”應用場景建設,成功位列中國縣域綜合實力百強榜全國第五、全省第一。招商引資滿弓發力,集中簽約強新科技、潤豐氫能源、美的電商總部等重大項目225個、總投資1090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34個、50億元以上項目5個。實際利用外資11.51億美元,其中高技術外資9.23億美元,總量位列全市前列。強化風險防范化解,全區不良貸款率0.38%,同比下降0.08個百分點。加強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防范化解金融重點領域風險,規范地方金融組織發展。全面推進“貸款碼”推廣應用,普惠金融服務質效持續提升。數智賦能基層治理,建設運行全省首個區級數智治理中心,創設“城市安全運行CT”智治平臺,完善“一窗受理”“精準分流”運行機制,榮獲2021中國數字治理百佳縣市、“2017—2020年度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稱號。

6.全域美麗特色彰顯。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空氣質量優良率84.3%,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0.6%;徑山污水處理廠建成投運,新建改造污水管網15.6公里,“污水零直排區”創建實現全覆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市控以上斷面水質Ⅰ-III類比例達100%;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上級下達任務;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成功創建省級美麗河湖3條、森林城鎮2個、園林城鎮4個。城鄉風貌整體提升,以靚城行動“1466”計劃為抓手,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項目394個、年度投資約290億元;以西部富美“1355”行動為牽引,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榮獲“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區,鸕鳥鎮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鄉鎮。深化全域景區建設,完成省級旅游業“微改造精提升”方案,創建省級以上鄉村旅游重點村3個、3A級以上級景區鎮街5個、A級以上景區村莊8個,入選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區。

二、2021年政府投資項目實施情況

全區共安排區級政府投資項目共303個,總投資1293.16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34.09億元。全年實際完成投資228.55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97.6%。其中續建項目完成190.43億元,新建項目完成38.12億元;已開工項目273個(完工93個),開工率為90.1%。

另有跨區項目5個,項目總投資146.10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7.55億元。全年實際完成投資40.75億元,完成147.9%;已開工項目5個(東西向快速路高架項目已完工),開工率100%(見表1)。

表1:2021年區級政府投資項目完成情況

(單位:個、億元、%)

序號

建設主體

合計

投資完成

項目開(竣)工率

個數

總投資

年度投資

完成額

完成率

開(竣)工

未開工

開工率

一、全區合計

303

1293.16 

234.09

228.55

97.63 

273(93)

30

90.1

區級部門及國有公司等

158

526.51

108.04

111.41

103.12 

141(66)

17

89.2

平臺合計

145

766.65 

126.05

117.14

92.93 

132(27)

13

91.0

其中

未來科技城

57

383.43

47.51

42.64

89.75 

54(11)

3

94.7

良渚新城

69

337.22

66.89

65.53

97.97 

65(15)

4

94.2

錢江經濟開發區

19

46

11.65

8.97

77.00 

13(1)

6

68.4

二、跨區線性項目合計

5

146.1

27.55

40.75

147.91 

5(1)

/

100

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其他問題和挑戰,主要是領先優勢還不夠穩固,部分優勢指標存在被趕超的風險;創新能級還不夠強勁,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和轉化落地效率亟待換擋提速;城市功能還不夠完善,管理精細化、產城融合度、職住平衡性亟待系統優化;生態底色還不夠靚麗,“兩山”轉化通道、三生融合模式、減污降碳路徑等亟待深化探索;公共服務供給還不夠優質,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亟待妥善解決;風險防控還不夠精準,管控機制亟待加快建立等等。為此,全區上下必須強化“短板就是優化空間,弱項就是發展潛力”的理念,直面問題、敢于挑戰,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突破。

三、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工作舉措

2022年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關鍵一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之年。必須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區委全會精神,科學應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有進”,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六?!惫ぷ?,穩進提質、除險保安、塑造變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競爭力提升、現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取得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確保社會大局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對余杭而言,當前我區已進入重大機遇疊加期,2022年工作要突出“平安護航二十大”,以“思想再解放、奮進新征程”為主題,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增長區間,延續“穩中有進”的良好勢頭,為高水平建設創新余杭、品質之區、文明圣地,爭當建設“重要窗口”和共富示范區排頭兵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結合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我區實際,2022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安排主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原則,一是深刻把握中央、省、市會議精神和各項決策部署,遵循經濟運行規律和發展態勢,確保經濟發展“穩字當頭、穩中有進”;二是持續強化溝通銜接,總體高于省、市目標要求和我區“十四五”規劃平均水平;三是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強化經濟發展、創新驅動、結構優化、民生保障、生態文明等方面的指標。綜合考慮需要和可能,我區2022年主要經濟指標初步建議如下: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

——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2%;

——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以上;

——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以上;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7%以上;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

——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6%;

——R&D經費支出相當于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15%;

——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0家;

——新增上市企業7家;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財政總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萬人;

——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下達任務。

(一)持續優化總量結構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2%;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以上。

主要考慮:GDP增長7%已高于省市設定目標,展現了我區排頭兵、領頭雁的定位和擔當,同時有助于激勵全區上下真抓實干、持續奮進、爭創一流,確保2022年經濟運行穩進提質,實現高質量發展。具體來看,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的增速可保持農業穩定。規上工業增加值2021年已實現了兩位數增長,2022年有望延續“穩中向好”態勢,為GDP增長作出更多貢獻。且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以規上工業為主的二產占比較低,應適當提高目標要求,因此建議8%以上的增速。服務業增加值已多年保持高位增長,繼續高速增長難度較大。特別是2021年以來,受宏觀環境、監管政策以及行業競爭等多重因素影響,信息軟件業增速下滑明顯,一定程度影響了服務業增長。2022年通過全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有望穩定信息軟件業發展態勢,強化房地產業、金融業持續發力,確保服務業與GDP增長保持同步。

為實現上述目標,一是保障服務業“穩中提質”。著力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積極構建服務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體系。聚焦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數字貿易、現代物流、現代金融、數字文旅、生命健康服務等高端服務業,打造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強化區領導聯系協調制度,加大對頭部企業的動態監測和精準服務,鼓勵支持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業務拓展,爭取并購、投資、招引的優質企業落戶余杭。二是推動制造業“提檔升級”。全面推進“新制造業計劃”,做強做大做優主導產業,加快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等產業發展。多措并舉狠抓項目推進、技術改造和智能化改造,擴大有效投資,增強發展后勁。深化工業用地有機更新工作,積極開展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有機更新工業園區10個,騰出工業用地3000畝。加大對雄鷹、“雙百”、數字領軍企業等行業龍頭的服務保障力度,鼓勵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新增國家級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5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3家。三是打造鄉村振興“余杭樣板”。全力推進西部富美“1355”行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強村富農三十條”新政,深化“1+5”山城協作聯合體建設,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營收100萬以下相對薄弱村。實施農業“雙強”行動,打造徑山茶、瓶窯糧蔬、仁和漁業等6條農業全產業鏈,爭創省級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深化“千萬工程”,制定實施新一輪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未來鄉村示范帶建設行動計劃,爭創全省新時代美麗鄉村標桿區;提升改造“四好農村路”146.5公里。

(二)穩步推進經濟發展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6%;財政總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

為實現上述目標,一是精準擴大有效投資。堅持開展季度“雙集中”活動,著力攻堅“152”工程、省、市重點項目,持續優化投資結構,加大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工業投資力度,確保固投增速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以政府投資基金引導和帶動社會投資,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聚焦新基建、新型城鎮化和重大交通、水利、環保、民生等領域,高標準謀劃和儲備一批重大項目,積極爭取專項債、中央預算內資金、土地、能耗等要素支持。二是推動消費領域持續繁榮。持續培育成長性好、支撐性強的優質單位入統,為社零、網零增長補充新動能。激勵傳統企業“上線觸網”,促進電商產業加快發展。積極打造智慧商圈新模式,高水平打造古典與時尚相結合的特色步行街區,鼓勵大型商業綜合體(商超)開展夜間消費載體建設。三是保障外貿進出口穩定增長。推進醫療物資出口龍頭企業實現產品升級、提升品牌效應,進一步增加國際市場份額。支持跨境電商新主體開展自營出口,開拓“一帶一路”、東盟、非洲等新興市場。加強海外倉指導服務,爭取實現全球主要經貿區域“全布點”。促進重點進口企業、平臺使用保稅倉進口模式,擴大進口貿易體量。四是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堅持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緊盯北上廣深加強駐點招商,創新開展敲門式、小分隊等多元化招商。聚焦數字經濟、新制造業“雙引擎”,對照110家靶向清單,招引產業項目200個以上,其中50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7個,10億元以上項目50個以上。深挖阿里“金礦”,聚焦市外板塊第二總部落地余杭,關注達摩院芯片、無人駕駛和量子實驗室三大領域,積極承接產業鏈延伸和孵化項目。加大財政、稅務部門的緊密配合,支持招商引稅,培育優質稅源,實現財政收入穩步持續增長。

(三)全面深化創新驅動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7%以上;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4.15%;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0家;新增上市企業7家。

為實現上述目標,一是加快數字經濟迭代升級。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2.0版,發揮省級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示范作用,大力發展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區塊鏈、新一代通訊和物聯網技術等關鍵產業。打造全球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培育一批數字經濟企業總部,做深做實國家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浙江省5G智能車聯網示范區核心區。全力推動中小企業全面數字化轉型,新增“未來工廠”、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8家以上。二是深入實施創新發展“翱翔計劃”。持續挖潛之江、良渚、湖畔3大省實驗室、浙大超重力實驗室、阿里巴巴、字節跳動、vivo、OPPO等名校名院名企資源。新增孵化載體30個、物理空間160萬平方米。打造大孵化器成長新機制,逐步構建完善“實驗室—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創新鏈條。深入推進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持續推進“鳳凰行動”計劃,挖掘上市資源,強化培訓輔導,深化協調服務。落實“翱翔計劃”“鯤鵬行動”計劃,招引頂尖人才20名、領軍人才200名、青年人才2000名、儲備人才40000名。三是扎實推進數字化改革“創景計劃”。迭代升級“城市安全運行CT”“數智大市場”等重點場景應用,新增“健康真周到”“一表通”等培育場景,健全“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深化政務服務2.0應用,推進“一件事”迭代升級。推進數字賦能社會治理,打造數智治理中心,深化“縣鄉一體、條抓塊統”改革,推動“152”體系架構向“1512”架構迭代升級。做好“七張清單”“公平在線”等省級重大應用的落地貫通,承接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建設等省市數字化改革試點,力爭入選省級揭榜掛帥項目數量位居全省前列。

(四)穩步增進民生福祉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3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

為實現上述目標,一是加大就業穩崗和民生保障力度。加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多點、多維度就業服務體系,做好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保障失業人員權益。做好重點群體就業服務,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兜底幫扶。開展針對性創業培訓,大力培育致富帶頭人。落實惠企富民舉措,支持高校畢業生從事養老、家政服務和現代農業創業。二是強化監測預警穩定物價。以“穩物價惠民生”為主線,進一步加強價格監測,清理規范行業收費,密切關注重要農產品、重要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化,防范價格異動風險,確保全區價格水平總體穩定。三是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持續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奮進計劃,開工建設學校19所、提供學位17220個,啟用學校項目15個、新增學位11200個,引培名優教師100名,引進30所以上名校開展合作辦學,打造省現代化學校等示范標桿學校10所。優化醫療資源供給,規劃建設區公共衛生中心、區中醫院、區婦幼保健醫院項目,建成投用良渚醫院,實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擴建項目7個,保障浙大一院二期項目建設。補齊公共文化服務短板,啟用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實現圖書館、文化館、劇院等過渡性區級公共文體場所對外開放。加強住房保障,安置房、公租房、人才房開工5500套,竣工8560套。關愛“一老一小”,構建“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實現鎮街未保站、村社未保點和兒童之家全覆蓋。四是做深做實共同富裕。謀劃共富新藍圖,貫徹落實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區實施方案,制定實施“擴中”“提低”行動,在形成橄欖形社會結構上率先探路,加快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標志性成果。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來源,確保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按照全國東西部協作部署要求,推進資金支持、人才支援、產業合作等領域幫扶,探索形成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新路徑。深化與柯城區新一輪山海協作,繼續支持柯城區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點。

(五)提質升級“美麗余杭”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下達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一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空氣優良率穩定在80%以上,PM2.5濃度維持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啟動良渚自來水廠、仁和凈水廠、余杭污水處理廠四期等項目,完成南湖閘站空氣站自動遷址比選工作,持續深化建設工地、道路揚塵專項整治。補齊工業集聚區“污水零直排區”創建短板,加強水功能區水環境功能區監管。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和”舉一反三”大排查。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實現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和工業固體廢物安全處理率達到100%。二是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實施碳達峰行動計劃,謀劃33項任務、9大特色場景,穩步推進六大領域有序達峰。推進企業節能改造和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單位GDP能耗指標保持省市先進水平。加快低碳示范試點建設,建設低(零)碳鎮街、園區、村社3家以上。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實現城市建成區新能源公交車全覆蓋。提高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完成森林質量精準提升3500畝、國土綠化1000畝。建立完善企業碳賬戶,加速減污降碳協同指數建設,確保全省減污降碳協同項目試點取得實效。三是加快提升城鄉品質。以靚城行動“1466”計劃為抓手,建設一流中心城區,啟動國際體育中心、杭州中環、余杭塘路、良睦路、西險大塘達標加固工程等項目建設,加快夢溪水鄉、南湖科學中心等項目推進,完成地鐵3、4、10號線、5號線二期、機場快線、杭州西站、湖杭鐵路以及文一西路、留祥路西延、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周邊整治提升工程、運溪高架文一西路匝道等項目投用,保障西站南北綜合體“金手指”“金鑰匙”、雙鐵上蓋TOD、三站換乘TOD等地標項目實施。制定城鄉風貌整治提升行動方案,打造城鄉風貌余杭樣板。發揮未來科技城“政治+經濟”中心、良渚新城“世遺+文化”底蘊、大徑山西部片“山水+田園”優勢,建設各具風韻的城市區域。

四、2022年政府投資項目安排計劃

(一)2022年區級政府投資項目安排計劃

按照“保續建、保重點、保民生、保急需、補短板”的基本原則,充分考慮行政區劃調整后我區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建設需求,結合“項目、土地、資金、征遷”四要素保障情況,堅持量入為出、適度超前、統籌兼顧、民生優先,2022年擬安排區級(含平臺)政府投資項目共270個,總投資1471.07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60.54億元(見表2)。其中:

1.新建項目。共83個,總投資339.0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1.05億元。依據《杭州市余杭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政府重大投資項目監督辦法》,列入區人大常委會監督的政府重大投資項目共22個,總投資291.7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3.34億元。其中3億元以上需區人大常委會票決項目(不含安置房)17個,總投資278.1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0.32億元。

2.續建項目。共187個,總投資1131.96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09.49億元。

表2:2022年區級政府投資項目擬安排情況匯總表

(單位:個、億元)

序號

建設主體

新建

續建

合計

個數

總投資

年度計劃投資

個數

總投資

年度計劃投資

個數

總投資

年度計劃投資

合計

83

339.05

51.05

187

1131.96

209.49

270

1471.01

260.54

平臺合計

37

85.61

23.78

97

629.56

110.87

134

715.17

134.65

1

未來科技城

9

12.43

4.92

33

278.88

48.75

42

291.31

53.67

2

良渚新城

14

44.34

8.26

54

309.02

51.17

68

353.36

59.43

3

錢開區

14

28.84

10.60

10

41.65

10.95

24

70.49

21.55

區級部門及國有公司等

46

253.44

27.27

90

502.40

98.62

136

755.84

125.89

另有①鎮、街道政府投資項目197 個,總投資 278.69 億元,年度計劃投資 78.56 億元。其中新建項目 62 個,總投資 34.4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 15.45 億元;續建項目135 個,總投資 244.24 億元,年度計劃投資 63.11 億元。

②國有企業投資產業項目50個,總投資540.43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2.71億元。其中新建項目25個,總投資320.1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8.02億元;續建項目25個,總投資220.2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4.69億元。

上述2022年安排的區級政府投資項目、鎮街政府投資項目及國有企業投資產業項目共計517個,總投資2290.13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91.81億元。其中新建項目170個,總投資693.6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04.52億元;續建項目347個,總投資1596.4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87.29億元。

(二)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管理

切實提高政府投資項目管理水平,不斷推動項目管理提質增效。一是夯實項目前期深度。優化完善政府投資項目前期計劃管理體系,強化計劃銜接、統籌要素保障,提升項目安排科學合理性;二是加大協調推進力度。建立健全清單管理機制,通過開展“周協調、月通報、季比拼、年評比”等,深入落實對賬銷號,形成閉環管理,保障項目扎實有序推進;三是完善投資管理維度。扎實推進政府重大投資項目事前績效評估機制,優化完善估算、概算審核工作機制,規范工程變更、投資調整、EPC管理等,不斷提升政府資金使用績效;四是提升謀劃儲備精準度。緊密銜接各項規劃,精準謀劃儲備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完善儲備項目三年滾動接續機制,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和帶動作用。

附表:余杭區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2年計劃建議

附表:

余杭區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2年計劃建議

序號

指標名稱

計量

單位

2021年目標

完成情況

2022年建議

增幅(%)

絕對值

增幅(%)

增幅(%)

1

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7.5

2502.2

7.5

7

2

農林牧漁業增加值

億元

2.0

41.63

2.1

2

3

規上工業增加值

億元

6.5

248.44

16.7

8以上

4

服務業增加值

億元

8.5

2125.48

6.7

7以上

5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

億元

/

1605.70

4.1

7以上

6

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7

/

4.9

7

7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8

676.3

22.7

8

8

貨物進出口總額

億元

5

348.58

34.3

6

9

R&D經費支出相當于生產總值比例

%

(4.15)

3.96

(原余杭區口徑)

(4.15)

10

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

507

(500)

11

新增上市企業

/

7

(7)

12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億元

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77184

9.2

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13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億元

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48705

10.4

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14

財政總收入

億元

10

745.31

15.23

10

15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億元

10

375.69

14.01

10

16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萬人

(2)

5.08

(3)

17

城鎮調查失業率

%

/

/

控制在5.5%以內

18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

%

/

/

完成市下達任務

19

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

/

20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

化學需氧量

%

/

/

/

完成市下達任務

氨氮

%

/

/

/

二氧化硫

%

/

/

/

氮氧化物

%

/

/

/

注:()內為絕對值。

分享到: